close



這部片是1995年在柏林影展贏得銀熊獎的瑞典作品,由瑞典新浪潮旗手Widerberg執導,
《教室別戀》同時也是導演生平最後的作品,1997年因為癌症過世,
飾演男主角的俊帥少年同時也是導演的兒子,使得這部作品在景框之外,有著獨特的意義與感傷。

故事設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值青春的高中生史迪與新來的老師薇拉發生的畸戀,
肉慾發展甚至連老師的丈夫也看出端倪,成為一種特別的三角關係。兩者均是來自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
來到相對單純的鄉下,電影中形塑出一個相對單純美好的傳統社會,電影中人際相處也帶著一種獨特的美感,
青春期少年們各種無聊遊戲都透露著對性的好奇,像是相互討論著各種性話題或是比大小來賭博等行為。
男主角史迪在這些遊戲中看似成熟卻又深陷其中,新任老師薇拉的出現改變了史迪,
他不在參與同學間的小遊戲,很快就在小小插曲下點燃彼此對慾望的渴求。



撇開導演對少年情事與肉慾的細緻刻畫,劇情底下似乎有更大的企圖,
戰爭的影子一直是片中生活無法拋開的一部分,戰爭已經逐漸滲入這個傳統的小鎮,學生課後活動竟是去看戰機;
廣播裡播放的也不在是音樂,而是各地的戰爭訊息;史迪的哥哥席格,也在軍事活動中犧牲。
導演所講的並不單純是一段青春紀事,而是對過去美好時代的感念與緬懷,是對二戰前的生活的永恆追憶。
薇拉與薇拉丈夫謝爾所代表的意識形態,像極了納粹主義與歐洲傳統人文主義,運用肉慾隱喻納粹的狂熱吸引力,
無疑是導演最高竿的一步棋,薇拉的出現就像那些戰爭消息一樣侵入了史迪對世界的想像,令他難以自拔。
薇拉的丈夫,喜愛古典樂的謝爾,是推銷員專賣羊毛襪等傳統織品,面臨尼龍製品的挑戰,依然堅持傳統的美好,
其中一次史迪與謝爾一同欣賞古典樂,廣播卻不斷傳來希特勒的激昂演講,
謝爾難過的流下眼淚,顫抖說著:「我無法令兩者調合。」,一語道出最好時光的逝去。



謝爾對史迪古典樂的啟發與種種寬恕,深深影響啟發了史迪,在家庭中找不到溫暖的史迪,
卻在被他戴綠帽的謝爾身上找到了父親的影子,是謝爾讓他遠離了慾望的喧囂,從渾沌不清的肉慾中找回了自我,
也在不知不覺中從男孩成為了男人,親哥哥的驟逝也讓他一肩扛起了家裡領導角色,電影中所有父親形象的喪失,
都強迫著男孩瞬間長大,透過喪禮形式的成年禮,也標示著史迪的青春歲月的消亡,
片尾向四百擊致敬的鏡頭也強烈的滲透出對破壞美好時代者的沉默控訴。



最好的時光,這並不是在說那段時光是最美好,而是道出那段時光的不可取代性,
存在於過去,卻永遠失去了,我們只能用懷念召喚它,所以它才成為美好。
arrow
arrow

    文學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