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灣生」指的是日治時期於台灣出生的日本人,這些人隨著日本戰敗先後被引揚回國。
紀錄片講述這些當年年幼如今年邁的灣生返台尋根的故事,
紀錄片的開場是富永勝老先生在花蓮尋找故居以及童年老友,從原住民略為生疏的日語對談中,
得知許多人早已過世,老先生的眼裡打轉的物是人非,講了這部紀錄片的核心–「鄉愁」。

2007年魏德聖以《海角七號》的引揚船,講述了台灣對日本某種割不斷劃不開的情感連結。
紀錄片《灣生回家》的出現補足了日本對台灣的情感連結,填補歷史的一塊空缺。
紀錄片以家倉多惠子、片山清子兩位女士的尋根之旅相互對照,交織出台日兩邊緊密且雙向的連結。
家倉多惠子自日本來台尋根,景物依舊人事已非的遺憾,
那種漂泊的認同感最終僅能依靠一紙公所的出生證明,替其迷惘認同駐下錨點;
片山清子自幼以為被日本母親拋下,這個疑問成為她心中一輩子的疑惑,
透過子女赴日追尋母親片山千歲的下落,勾畫出了台灣人的認同模糊。

片中選用了〈故鄉〉一曲,最初是由家倉多惠子回顧搭乘引揚船記憶時的清唱,
最後結束於清水靜枝過世的喪禮曲目,濃濃的感傷伴隨著音樂牽引觀眾的淚腺。
這首歌曲是非常精明的選擇,但略嫌渲染力過於刻意,而片尾以日人鍾情台灣的論調作結,
將灣生所代表的時代記憶過於簡化,複雜的鄉愁變成了一種非常簡單易於理解的情感。

從家倉多惠子、片山清子的尋根過程可以知道認同的追尋並不是根植於日人愛台這般簡單。
從富永勝日本家中滿是台灣相關藏書,可以窺探灣生在認同上亟欲尋找錨點的心境,
但紀錄片選擇了一個相對輕薄的角度來詮釋歷史,雖然當中企圖以灣生的角度替日本殖民時期做一個註解,
但這一個做法相當偏頗,反而顯得時代註解的企圖過於打高空。這些缺陷放置在記錄片中僅能算是微微缺憾,
畢竟《灣生回家》依然建構了台灣對日本、日本對台灣複雜情感的某個面向。

其實日本到台灣不過幾小時的航程,往來並不困難,灣生回家之所以困難在於回台灣穿越的了地圖的距離,
但穿越不了時空的阻隔。《灣生回家》談的並非簡單的回家,而是那個已經回不去的家與根,
年邁灣生們的鄉愁源自於記憶的故鄉,糾結心頭的是時代記憶與年少的美好。
這種心境與迷惘形塑出了以台灣為核心的飄泊感,在台灣這些灣生不會被視為台灣人,
在日本也不被視為日本人,被迫遷移造成的鄉愁與徬徨認同,有如島國的歷史縮影。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學系 的頭像
    文學系

    電影隨筆

    文學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