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少女》滿好看,但是一部失敗的電影。
首先,《少女》的劇本設計極為專注於引起觀眾回憶這件事情上,編導採用了非常聰明卻也失算的劇本作法。
大量的把可能引起回憶的人事物都丟進電影中,好處是觀眾容易在電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即使只有一兩處勾起回憶,也能使觀眾輕易的對角色經歷產生投射;電影不好的部分也反映在這個取巧的作法上,
因為什麼都塞進去,而造成了故事進行不太流暢,甚至有些雜亂破碎,
若是進行適度的刪減與調整,整部電影應該能有更好的成績。
電影上映前,身邊友人普遍覺得《少女》的目標觀眾是高國中生的小女生,事實上在故事設計,
編導早已經將這些顧慮排除。電影開場女主角已經是在現實世界載浮載乘多年的苦命上班族,
生活的無力與窘迫是現今台灣社會最容易引起共鳴的情緒,先迎頭痛擊,
再招喚遙遠的青春記憶來追弔美好單純的時光(或是不這麼美好,但永遠比上班好,幹!)。
所以不論是離開校園生活多年的人生牢犯,還是少男少女都能在電影中尋找到自己的影子。
現實與青春的比例掌握,《少女》顯然比多數主打青春的國片要精準許多,
同樣手法的《五月一號》則可以視為最失敗的操作。
雖然劇中背景時代我才剛出生,但依然有被打動,懷舊部分與情感醞釀都相當成功。
幾顆比較有「電影感」的鏡頭精準地捕捉到青澀稚氣的曖昧情愫,如露營許願、溜冰公園、樓下丟石頭等,
但這些場景的情感應該更近似於大學生的生活模式。單就這些情感捕捉,醞釀起的時代感與質樸簡單的氛圍,
達成了李思源在《極光之愛》亟欲營造卻無力完成的電影氛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徐太宇的回憶,今昔對比的讓兩個好友愛上同一個女孩,這是全片最可以發揮的題材之一,
若將多餘的情節刪減梳理,電影的可看性必截然不同。最多餘且不知所云的劇情就是腦出血、大禮堂抗議兩段。
腦出血劇情多餘到可笑的程度,這邊不作討論。大禮堂雖然是電影中極為重要的高潮,
但編導手法過度刻板印象(雖然是導演親身經歷),太過樣板的高潮戲,
反而在電影中是突兀奇怪的(雖然劇情一直很破碎)。對抗師長、大人是青春拒絕成為醜惡現實的象徵,
單純卻炙熱的理想性,永遠是青春裡最動人、無懼的回憶,但在這部電影中只看到了商業考量的劇情設計。
《危險心靈》、《女朋友男朋友》至今依然是我心目中最美好的反抗電影。
但在感懷過去與逗趣喜劇的層面之外,也不能否認這是部電視規格作品,許多畫面構圖都顯得異常尷尬,
甚至嚴重削弱了本該有的化學變化。相比之下《那些年》更有一部電影該有的技術水平。
簡單來說一部電影可以有電視劇的劇情,但不應該出現電視劇水準的畫面。
M&M 電影X音樂
- Aug 24 Mon 2015 20:20
《我的少女時代》好看的電視劇電影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