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這一兩年的同志片似乎一直有寫實的趨勢,男主角大多不是俊帥到非人的層度,更貼近現實,
年齡跟外表也可能不是這類寫實同志電影的最看重的部分,而《田徑男孩》算是今年最青春清新的同志電影,
從選角跟運動背景就可以發現,這部電影對青春的憧憬。



故事講述15歲的兩個大男孩席格跟馬克,因為田徑而相識產生的曖昧情愫,很多東西在這個年紀是矛盾複雜卻也單純簡單的,
喜歡這件事在電影中顯得很單純,化學變化隨著幾個眼神的漂移,而散溢開來,卻又若有似無,
因為同是400公尺接力夥伴的身分,讓夥伴與戀人之間情感界線模糊不清,席格跟馬克更多時候像是玩伴,
時不時戳一下的幼稚小動作,幼稚得全無意義,「玩」也就變成了一種無所謂的字詞,
因為更多時候他們只是喜歡對方「伴」的存在感。話語在他們之間似乎也不這麼重要了,
喜歡她們練習結束後一起騎車回家的氛圍,一路上說沒幾句話,就只有短暫的眼神交會,喜歡就成了一件單純的事。



沉默是美好的,就像水池的那個吻,純粹而簡單的情感,這種沉默像是一層保護膜,給了緩衝的空間,
這時有些話說了反而失去的模糊不清的曖昧空間。當話語在彼此之間再度有了意義,就是事情複雜矛盾的開始,
身分與認同是同志電影中永恆不變的命題,是隊友還是情人的身分與朋友眼中的情場夥伴都變成了一個牢不可破的環境壓力,
每一句邀請跟約定,都像是為衝突倒數的引線,當衝突爆發,那句具體的道歉有意義卻也輕率的俗不可耐。
衝突的原因一直沒有道破,特別喜歡寧靜掙扎的情緒表現,有一場前往田徑比賽的戲,席格的好友夾在他與馬克的中間,
尷尬的氛圍濃烈到中間的友人也覺得不對勁,抓都抓不住的情緒表達,忽視卻又在意的沉默,全是青春中最美好的曖昧模糊,
性向認同的曖昧、家庭角色的曖昧、隊友知而不言的曖昧,對比上田徑場上前方明確的目標,生活也就成了最朦朧不清的跑道。



400公尺接力其實是一個相當有發揮空間的題材,這是一項講究彼此信任的運動,雖然最後的比賽有稍稍帶到這個微妙的變化,
卻還是稍嫌力道不足,另外兩個隊友中,一個幾乎隱形,另一個飾演席格密友的隊友則是畫龍點睛的角色,
最後廚房的一場戲,那句一直沒有說完的話,似乎是另一種同性情誼的包容與體諒,
對我來說,這場戲中言不及義的談話,反而是最令人動人的時刻,就像席格與馬克的曖昧一般,有時在青春裡,沉默最美。
arrow
arrow

    文學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