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席慕蓉寫過一段文字,說的是她回到內蒙古,這個他靈魂上的故鄉,幾天旅行下來跟當地的小朋友,變得很熟識,
小朋友叫她留下,不要回台灣了,席慕蓉好像是這麼說的:「蒙古是我永遠的故鄉,但台灣是我的家。」

《愛情多年後回來》某方面的情感近乎於席慕蓉的話,故事講述一個遠赴美國發展的泰國人麥特,在美國已經落地生根,
有了老婆、事業、房子跟好的生活。但接到還在泰國念書弟弟尼克的電話,告知他父親已經自殺了,
意外的歸鄉,直接面對了那個他想逃離卻忘不了的故鄉。



哥哥麥特與沙小姐;弟弟尼克與小女友,是一組相當巧妙的對照,麥特與沙小姐是高中戀侶,
兩人感情因為麥特的赴美無疾而終,但電影中並沒有太多直觀的陳述,反而在弟弟尼克與小女友的相處有較多的篇幅,
好像透過弟弟,再一次的看到他當時的選擇,一種輪迴之感盤桓,尼克對泰國有更深的眷戀,
而哥哥好像期望著弟弟代替他過他所錯過的時光,是不是再一次的選擇,
會帶來不同的結果,導演留下了開放式結局,這白留的很美,把美好凍結在現實之前。

重新見到舊情人的麥特,好像在沙身上看到他對曼谷的眷戀,但一方面又讓人忘不了,他對逃離曼谷的渴望,
這種眷戀是隨著時光調劑下的假像,現實中的曼谷之於麥特,是曼谷炎熱的天氣讓他受不了一般,才是現實,
電影中的每個人都極盡全力的維持一種虛幻的假象,一方面是對97年金融風暴的時代掙扎,
一面是曼谷、美國的夢與真實,所有的人也跟麥特一樣,卡在了一個尷尬的位置,在幻想與現實中無法抉擇,
不單單是個人,以至於國家也是如此,導演在片中穿插大量的新聞片段與MV,表現泰國在金融風暴下的時代寫實,
停滯是種焦慮,但也是一種美感,停滯是等待,好像對這整個世界都在等待,等待著那些不知道會不會到來的東西。



有一幕對這種虛假與停滯描繪的很青春、殘酷,尼特的小女友抱著一隻別人送給姐姐的熊,小倆口躺在床上,
女孩拿著那封寫滿英文的信要尼克讀,上面寫得不是甜言蜜語,是對從事特種行業姐姐的種種羞辱,
但從尼特的口中說出的卻是情話綿綿,動人的貼心,像是不願面對的真實,
做出留下或離去的決定前的一層幻象,停滯在這一刻甜蜜時光,即使現實是殘酷的。

本片帶有導演濃厚的自傳色彩,還有更多留學歸國之人對老曼谷的印象,或許這樣的印象帶著一點朦朧色彩,
所以導演留下了許多話沒有說盡,給觀眾很多的想像空間,但白留得太多,雖然不難看出導演想從個人看到時代家國的企圖,
卻還是太混亂而拼貼,以至於許多想像流於形式,雖然以一部入圍北影國際青年導演競賽來說,
還算是相當優秀的作品,期望看到導演日後更為成熟的作品。
arrow
arrow

    文學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