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海報


「有些事物,一但愛上了他們,就揮之不去,如果你試圖放手,也只會像一個圓一樣又回到你身邊,因為他們已經成為你的一部分」

執著,是纏繞劇中每一個角色且揮之不去的迷幻藥,雖然用羈絆一詞似乎可以更圓融詮釋這群人的關係,
故事圍繞「垮掉的一代」的幾個著名代表人物,描述著他們漫長的自由精神之旅中初次相遇的悲劇與對感情的執我,
劇中主角們就像一個個鐵環鑲崁彼此,但卻又是單方向的情感投射,故事中的每一個人看似深情且是瘋狂的深情,
細究之下變會發現這單向的投射,源自於她們無法放下對自己的愛,演化為太愛自己而無法愛上別人的形式悲劇,
行為模式中種種荒誕與讓人感到不適的變態行為,推究起原因卻也異常的簡單,
那便是「我要你意識到我的存在」簡單的想法往往中間阻隔的是牢不可破的透明帷幕,
看的到所愛卻永遠抓不住他的愛,這不正是感情中最為悲劇的形式嗎?



電影以「垮掉的一代」三大支柱《在路上》的作者傑克•克魯亞克、威廉•博羅斯和艾倫•金斯堡為背景,
其中前兩者在電影中著墨不多,以金斯堡真實發生在40年代的命案事件為主軸,
由丹尼爾雷德克里夫 飾演的金斯堡與新生代演技派丹尼爾迪漢飾演的卡爾,
兩人若有若無的同性愛昧情愫,交織出複雜而單向的感情網絡,電影中當然不乏這群精神自由主義者對體制的衝撞,
但因為以兩位主角的感情為主線而顯得這部分淪為背景,放蕩式的生活與思想上的跳躍亦缺乏更深入的刻劃,
所幸在感情線的鋪陳相當厚實使人物不顯單薄。



兩位主角的演技也在這部電影中呈獻截然不同的等級層次,從《超能失控》崛起的丹尼爾迪漢在壓抑性格的詮釋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但也會發現到最近幾部作品的角色性格都屬於同一類型,雖然這並不影響他在本片中顯著的演技突破,
將深埋心中的壓力透過瘋狂行為與顛笑抒發的少年形象完整表現,最後止不住壓力爆發後的無助憤怒神情更是一絕,
相同的,來看到不斷尋求打破過去哈利波特形象的丹尼爾雷德克里夫,這次更是挑戰螢幕床戲,且是同性床戲,
但不得不說並沒有看到他在這部電影中有明顯的突破,日前再度欣賞《哈利波特:死神聖物》會發現兩角色間的詮釋方式類似但找不到變化,
但不可否認的是《愛殺達令》是他尋求突破以來最好的作品。



單向而無悔的情感在大螢幕中更容易感受散溢其間的無奈,在經歷卡爾的感情打擊後金斯堡依舊替他完成課堂報告,
這段戲並不是要表達金斯堡有多愛卡爾,而是在愛自己與愛別人之間的自我掙扎,
最後完成報告要打上屬名的猶豫抵抗神情,更是讓人對金斯堡這個角色多了一分同情,卻也明白這樣的夢饜循環,永遠是源自主角的心中,
就像教授所說的「人生就是一個無限循環的圓,直到有人打破它」所以當金斯堡還是把報告交到卡爾的手中,我們很想大聲嘲笑他的愚蠢,
但卻忘不掉他剛剛眼神中的掙扎,最終這樣的循環如教授的理論一樣被打破,卻是用教授的死與卡爾的爆發換得,

所幸結局並不是以否定卡爾在金斯堡心中所謂青春的象徵做結,不得不提起另一部以垮掉的一代為體的電影《浪蕩世代》
主角同樣是一群落魄作家,薩爾崇拜另一位浪蕩子狄恩,薩爾不斷的將狄恩的形象思想內化為自我,
嚴然狄恩就是他整個青春的象徵,但在電影的最後卻否定了自己的青春。
雖然不宜將這兩部作品硬做比較,但《愛殺達令》的結局卻無疑是對青春過往更多了一絲寬恕與自我省思。



《愛殺達令》對愛情無常的刻劃描寫可以當作一整個迷惘世代青年的寫照,
想做點什麼卻抓不住的感覺,是這世代最了解的盼望與悲劇,充滿遺憾的青春是否就該割捨,
是不是唯有割捨才能向前?電影的結局給了我們最好的解答。

寬恕過去的遺憾,但不能忘記過去




arrow
arrow

    文學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